第095章 鄄城之盟(2)(二更)
關燈
小
中
大
第095章 鄄城之盟(2)(二更)
待齊國這首《大國》奏畢, 申國國君便率先站出來,表示支持,他的禮讚官也叫申國的樂隊唱奏了一曲表達投桃報李之情的《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註】引用自《詩經·木瓜》)
申國一表態,陳國國君也坐不住了,趕緊出來表態, 畢竟它也毗鄰楚國,如果有個大國能庇佑自己,那再好不過。
於是襄臺下又是一陣誦之, 歌之,弦之, 舞之,琴瑟以播之,笙簫以傳之……
陳國以超高的音樂水平聞名天下,一曲奏畢, 人人如聽仙樂, 讚不絕口,陳國國君也臉上增輝。
等陳國表完態,蔡國便站了出來,總是仰著腦袋走路的蔡國國君對任何事都抱有懷疑態度,他摸不準齊國的誠意如何,會不會只是賺個吆喝, 根本不出力呢?
況且,蔡國雖然也是小國, 但並不與楚國接壤,真要發生什麽戰事,一時半會兒也燒不到他的國土上來,他真的有必要傾力投靠齊國嗎?
於是蔡國選取了一首意義相對保守一點的《采薇》演奏出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這個要表達的意思就沒有申國和陳國那麽熱烈了,蔡國選擇這首詩,是在告訴齊王於:既然你們都那麽說了,那我也就跟著你們一同奔波吧!像齊國這樣的君子大國,可不要誆騙我們小小的蔡國呀。
齊王於當然聽得出來這層意思,她心裏作何感想不得而知,臉上始終掛著款款的笑意,舉起酒樽,邀大家共飲一杯。
到此,還有漢、鄭、魯三個大國沒有表態。
這三國中,漢國的態度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為漢國乃“邊隅之要害,中原之藩籬”,憑一國之軍力,抵禦狁方不犯中原,在天下諸國中,漢國也許是最不活躍的,但它肯定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在來到鄄城前,酈淵便已經提醒過齊王於,最好早早確定漢國的態度,這關系著夾在漢齊之間的鄭國的決策,也關系著魯國會不會繼續乖乖依附於齊國。
當今天下大勢,齊國綜合國力最盛,而漢國軍力最強,鄖國地處偏遠,不摻和中原諸國的政事,也不參與盟會。齊王於想做聯合七國的領頭人,必須要穩住漢國的情緒。
齊王於又站了起來,看向漢王樞的方向,目光卻不由自主落在了酈壬臣身上,不禁暗自喟然,經過方才兩輪禮讚,使她明白酈壬臣已經完完全全成為了漢臣,與齊國沒有一點關系了。
姜於端起酒壺,單獨敬向漢王,前為壽曰:“有酒如澠,有腴如陵。孤亦中此,與君覆興!”
(【註】引用自《左傳·昭公十二年》)
這話是說:今日盟會的美酒如蒸餾的一樣甘醇,山珍海味像山陵一樣堆積,我願意與您一同主持天下的興盛。
壽畢,酈淵選了首詩歌,叫臺下樂府彈奏起來,齊王的意思,很顯然是以退為進,表達出想和漢王樞一同擔任盟會首領的願望,問對方意下如何。
劉樞的眼中閃過一道微妙的光,這下子,是逼她不得不回應了。沒想到齊王於如此急切要確認這件事,不知道齊國究竟欠了楚國什麽,以至於姜於這般忐忑?
她飲下姜於祝壽的酒,等歌舞止歇,便也舉樽回敬道:
“沔彼櫟水,朝宗於海。共武之服,以定邦國。”
(【註】引用自《詩經·櫟水》)
這前句是說:那滿滿的櫟水啊,都向東朝拜於大海——僅僅前兩句就已經鮮明表達出漢國樂意像水流歸海一樣侍奉齊國為盟主的態度。漢國並不打算和齊國一起擔任領頭人,只做追隨者便好。
姜於驚訝萬分,她沒料到漢王樞竟然這麽幹脆又好說話。
但劉樞後句話的意思又很玩味了——可惜我國一直致力於武力之事(指抵禦狁方),以此來安定天下。
這話的潛臺詞是漢國無暇再顧及出兵楚國了。
總體理解下來意思便是:態度給夠,但一毛不拔。
洪亮的漢國樂聲響起,齊王於趁機仔細思索著是否該更進一步,叫漢國多履行點任務。但她還沒想好,就聽到漢樂府的音樂裏帶著一絲殺氣,這才驚覺這是一首戰歌!
酈壬臣恰如其分的拿捏準了劉樞的意思,選了一首《凱風》,既表達同仇敵愾的聯盟之誼,又給予警示作用。
姜於聽懂了這層弦外之音。
姜於嘆了口氣,飲下了劉樞敬他的那樽酒,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能要到漢國這樣的承諾,已經不算虧了。
漢國表完態,鄭國作為七國中最大的墻頭草,也馬上表示奉齊國為主。
最後是磨磨蹭蹭的魯國,作為齊國的老牌盟友,魯國沒膽子在大家都同意的情況下唱反調。
至此,所有國家都達成了一個相對統一的意見:以齊為盟主,認姜於為霸主,協同調度拒楚之事。
……
第二日,諸國國君便在襄臺上舉行盛大的盟誓典禮。
古禮雲:約信曰誓,蒞牲曰盟。大盟則飾其牛牲。
推選天下霸主,盟誓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必須用到最高規格的禮制,殺牲歃血以示莊重。
鄭伯早早就命人準備好了祭祀禮儀的工具,奉上神靈昊天的牌位,挖好坑穴,即“坎”,然後以牛、羊、豕為犧牲,殺於坎上,割牲左耳,以盤盛之,擺上祭壇,取其血,以青銅敦盛之。
祭祀的鐘鳴振振,古樸清肅,諸國樂府同奏祭祀禮樂,場面莊嚴盛大。齊王於一身肅穆的禮服,立於臺前,命人宣讀寫好的盟書:
“天下為一,同心拒蠻,無相害也,有違此盟,神明殛之,俾覆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
(【註】改編自齊桓公盟誓詞)
諸國國君也皆著禮服,一同向黃天後土神靈禱告,蘸取青銅敦中的鮮血塗於唇上,此為歃血為盟。
隨後將盟書的正本放置於玉匣內,和犧牲一起埋於坎中。盟書的副本由參盟各國各自帶回一份保管。
既已認了霸主,各國地位便不再平起平坐,由齊王於領頭坐在最上首,接受鄭、魯、漢、蔡、申、臣國君的揖禮。
此一時,天空廓落,雲幕低垂,夕陽西斜,高臺蕭然,盟誓典禮接近了尾聲,這場持續了整整一日的典禮也預示著天下形勢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從此往後,只要楚國有北上的意圖,諸國便要聽令於齊國,擰成一股繩,在齊王的統一調度下壓制住楚國的狼子野心。
隨著楚國實力近些年愈發強大,產生這樣的新局面可以說是必然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經指向,區別僅在於誰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這也是齊王於此生最巔峰的時刻:眾國賓服,統合四方,不到三十歲的她從流浪王女搖身一變成了萬王之王。
這樣的遭遇使她自己都覺得吃驚而不真實,她頭一次體會到權勢澆灌下的快意。
而這樣的新局勢又能維持多久?誰也無從得知了。
盟誓後的第三日,便是熱鬧歡慶的宴飲聚會了,大家終於可以卸下那些一本正經的外交辭令,以輕松詼諧的狀態一起歡飲達旦一番了。
這方面正是鄭國人擅長的,公冶泰為了刺激各國貴族們的消遣欲,精心籌辦了這次宴會。
宴會在鄄城行宮內舉辦,齊王姜於面南而坐,鄭伯、漢王東向坐,其餘諸王西向坐。酒宴安排在一處清涼臺上,四面合攏的帷幄都卷起來,四方通風,各國陪同的卿大夫們圍著臺子坐好幾圈,臺下是鄭樂府演奏的六佾舞。
酒過三巡,舞姬退散,各國開始搬出了自己的拿手節目,聊以助興,往常幹什麽都磨磨蹭蹭的魯國此時卻破天荒的第一個站出來,命令自己的舞班為新盟主獻上了一支《韶箾》舞曲。
魯地的樂舞非常具有古樸的美感,姜於看過都忍不住誇讚道:“德至矣哉!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
見她正高興,始終坐在魯公身側的康季公便站起來,提樽向齊王祝壽道:
“承蒙盟主厚愛,這一支舞,是為祝願齊魯兩國情誼長存,祈願‘鄄城之盟’固若金湯,也是祝福姜姚兩氏婚約美滿的。”
此話一出,諸位國君的臉色都有些微妙了,姜姚兩氏的婚約……難道是說齊王於與魯國翁主的聯姻?在經歷了那麽多事情之後,這婚約還能做數嗎?魯國現在提這茬是想幹什麽?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齊王於身上,而齊王於神色一變,遲遲沒有去接受那樽酒,不過也沒有開口拒絕。
有些秘事旁的國家可能不了解,但姜於卻了解的很呢。好你個康季公,幾個月前還要殺自己呢,現在卻又擺出親家公的姿態來求姻緣,豈非可笑?
她看向康季公,康季公的表情卻理直氣壯,絲毫沒有不好意思的感覺。
他的理直氣壯是有理由的,魯國已經按照齊國的意志秘密殺掉了小公孫姜勉,這就已經足夠說明魯國的誠意了,一債抵一債,齊國還有什麽理由揪著往事不放呢?
在天下政局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齊王於既然可以前腳和楚國眉來眼去,尋求庇護,後腳又召集諸國聯盟抗楚,那麽為什麽不能和魯國“再續前緣”呢?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姜於又看向坐在肴案之後的魯公,卻是一副低著頭的軟弱模樣,緊張的眼睛都不知該往哪裏放。
似乎是她思考太長時間了,她也確實沒想好該如何回應康季公的話,她不欲當場給出承諾,但也沒盤算好如何回答來做個過渡,歡樂的宴會一時間有些冷卻下來的意思。姜於微微皺了皺眉,如果這時候有第三方幹預一下就好了。
她正這麽想著,耳邊忽然就響起了一道清冽的聲音:“寡人年紀輕,見識少,還是頭一次瞧見,臣子替君王起來祝壽的呢……”
姜於驚訝的朝旁邊看去,說話的是漢王樞。
只見劉樞手執玉杯,一副神色悠然的模樣,語氣似是單純的疑惑,又似是在指出康季公不合臣子之禮,她笑著繼續道:“……可見魯公該是極為愛重康季公吧。”
聽到後一句,魯公趕緊站起來,順著劉樞給他搭好的臺階下來,“這……確如漢王所說,孤之叔父乃魯國肱骨之臣。”
魯公也提酒朝齊王於祝壽道:“所以,這樽酒要共敬盟主,祝願盟主安康。”
齊王於瞧了眼漢王,又瞧瞧魯公,立刻便心領神會,也站起來,笑著飲下了魯公和康季公祝壽的兩樽酒。
她願意喝這酒,就說明沒有一口拒絕康季公提出的問題,但也沒立刻答應下來。具體的決定需要回去之後,慢慢再做商榷。於是魯公與康季公也欣然回到了座位上。
宴會的氣氛又重新熱鬧起來,臺下吹吹打打,臺上觥籌交錯,各國的使團又輪番上演了好幾個節目,就連圍臺而坐的各國大夫們也互相熟絡起來,談成了好幾碼生意。
齊王於於應酬間頻頻觀察著漢王樞的舉動,心中只覺得驚奇萬分,天下人都傳言漢王樞昏聵無智,色厲內荏,可連續兩天接觸下來,她卻覺得不像那麽回事。
這表明漢國王廷的水,可比旁人想象的要深啊。漢王也絕非什麽簡單角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待齊國這首《大國》奏畢, 申國國君便率先站出來,表示支持,他的禮讚官也叫申國的樂隊唱奏了一曲表達投桃報李之情的《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註】引用自《詩經·木瓜》)
申國一表態,陳國國君也坐不住了,趕緊出來表態, 畢竟它也毗鄰楚國,如果有個大國能庇佑自己,那再好不過。
於是襄臺下又是一陣誦之, 歌之,弦之, 舞之,琴瑟以播之,笙簫以傳之……
陳國以超高的音樂水平聞名天下,一曲奏畢, 人人如聽仙樂, 讚不絕口,陳國國君也臉上增輝。
等陳國表完態,蔡國便站了出來,總是仰著腦袋走路的蔡國國君對任何事都抱有懷疑態度,他摸不準齊國的誠意如何,會不會只是賺個吆喝, 根本不出力呢?
況且,蔡國雖然也是小國, 但並不與楚國接壤,真要發生什麽戰事,一時半會兒也燒不到他的國土上來,他真的有必要傾力投靠齊國嗎?
於是蔡國選取了一首意義相對保守一點的《采薇》演奏出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這個要表達的意思就沒有申國和陳國那麽熱烈了,蔡國選擇這首詩,是在告訴齊王於:既然你們都那麽說了,那我也就跟著你們一同奔波吧!像齊國這樣的君子大國,可不要誆騙我們小小的蔡國呀。
齊王於當然聽得出來這層意思,她心裏作何感想不得而知,臉上始終掛著款款的笑意,舉起酒樽,邀大家共飲一杯。
到此,還有漢、鄭、魯三個大國沒有表態。
這三國中,漢國的態度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為漢國乃“邊隅之要害,中原之藩籬”,憑一國之軍力,抵禦狁方不犯中原,在天下諸國中,漢國也許是最不活躍的,但它肯定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在來到鄄城前,酈淵便已經提醒過齊王於,最好早早確定漢國的態度,這關系著夾在漢齊之間的鄭國的決策,也關系著魯國會不會繼續乖乖依附於齊國。
當今天下大勢,齊國綜合國力最盛,而漢國軍力最強,鄖國地處偏遠,不摻和中原諸國的政事,也不參與盟會。齊王於想做聯合七國的領頭人,必須要穩住漢國的情緒。
齊王於又站了起來,看向漢王樞的方向,目光卻不由自主落在了酈壬臣身上,不禁暗自喟然,經過方才兩輪禮讚,使她明白酈壬臣已經完完全全成為了漢臣,與齊國沒有一點關系了。
姜於端起酒壺,單獨敬向漢王,前為壽曰:“有酒如澠,有腴如陵。孤亦中此,與君覆興!”
(【註】引用自《左傳·昭公十二年》)
這話是說:今日盟會的美酒如蒸餾的一樣甘醇,山珍海味像山陵一樣堆積,我願意與您一同主持天下的興盛。
壽畢,酈淵選了首詩歌,叫臺下樂府彈奏起來,齊王的意思,很顯然是以退為進,表達出想和漢王樞一同擔任盟會首領的願望,問對方意下如何。
劉樞的眼中閃過一道微妙的光,這下子,是逼她不得不回應了。沒想到齊王於如此急切要確認這件事,不知道齊國究竟欠了楚國什麽,以至於姜於這般忐忑?
她飲下姜於祝壽的酒,等歌舞止歇,便也舉樽回敬道:
“沔彼櫟水,朝宗於海。共武之服,以定邦國。”
(【註】引用自《詩經·櫟水》)
這前句是說:那滿滿的櫟水啊,都向東朝拜於大海——僅僅前兩句就已經鮮明表達出漢國樂意像水流歸海一樣侍奉齊國為盟主的態度。漢國並不打算和齊國一起擔任領頭人,只做追隨者便好。
姜於驚訝萬分,她沒料到漢王樞竟然這麽幹脆又好說話。
但劉樞後句話的意思又很玩味了——可惜我國一直致力於武力之事(指抵禦狁方),以此來安定天下。
這話的潛臺詞是漢國無暇再顧及出兵楚國了。
總體理解下來意思便是:態度給夠,但一毛不拔。
洪亮的漢國樂聲響起,齊王於趁機仔細思索著是否該更進一步,叫漢國多履行點任務。但她還沒想好,就聽到漢樂府的音樂裏帶著一絲殺氣,這才驚覺這是一首戰歌!
酈壬臣恰如其分的拿捏準了劉樞的意思,選了一首《凱風》,既表達同仇敵愾的聯盟之誼,又給予警示作用。
姜於聽懂了這層弦外之音。
姜於嘆了口氣,飲下了劉樞敬他的那樽酒,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能要到漢國這樣的承諾,已經不算虧了。
漢國表完態,鄭國作為七國中最大的墻頭草,也馬上表示奉齊國為主。
最後是磨磨蹭蹭的魯國,作為齊國的老牌盟友,魯國沒膽子在大家都同意的情況下唱反調。
至此,所有國家都達成了一個相對統一的意見:以齊為盟主,認姜於為霸主,協同調度拒楚之事。
……
第二日,諸國國君便在襄臺上舉行盛大的盟誓典禮。
古禮雲:約信曰誓,蒞牲曰盟。大盟則飾其牛牲。
推選天下霸主,盟誓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必須用到最高規格的禮制,殺牲歃血以示莊重。
鄭伯早早就命人準備好了祭祀禮儀的工具,奉上神靈昊天的牌位,挖好坑穴,即“坎”,然後以牛、羊、豕為犧牲,殺於坎上,割牲左耳,以盤盛之,擺上祭壇,取其血,以青銅敦盛之。
祭祀的鐘鳴振振,古樸清肅,諸國樂府同奏祭祀禮樂,場面莊嚴盛大。齊王於一身肅穆的禮服,立於臺前,命人宣讀寫好的盟書:
“天下為一,同心拒蠻,無相害也,有違此盟,神明殛之,俾覆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
(【註】改編自齊桓公盟誓詞)
諸國國君也皆著禮服,一同向黃天後土神靈禱告,蘸取青銅敦中的鮮血塗於唇上,此為歃血為盟。
隨後將盟書的正本放置於玉匣內,和犧牲一起埋於坎中。盟書的副本由參盟各國各自帶回一份保管。
既已認了霸主,各國地位便不再平起平坐,由齊王於領頭坐在最上首,接受鄭、魯、漢、蔡、申、臣國君的揖禮。
此一時,天空廓落,雲幕低垂,夕陽西斜,高臺蕭然,盟誓典禮接近了尾聲,這場持續了整整一日的典禮也預示著天下形勢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從此往後,只要楚國有北上的意圖,諸國便要聽令於齊國,擰成一股繩,在齊王的統一調度下壓制住楚國的狼子野心。
隨著楚國實力近些年愈發強大,產生這樣的新局面可以說是必然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經指向,區別僅在於誰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這也是齊王於此生最巔峰的時刻:眾國賓服,統合四方,不到三十歲的她從流浪王女搖身一變成了萬王之王。
這樣的遭遇使她自己都覺得吃驚而不真實,她頭一次體會到權勢澆灌下的快意。
而這樣的新局勢又能維持多久?誰也無從得知了。
盟誓後的第三日,便是熱鬧歡慶的宴飲聚會了,大家終於可以卸下那些一本正經的外交辭令,以輕松詼諧的狀態一起歡飲達旦一番了。
這方面正是鄭國人擅長的,公冶泰為了刺激各國貴族們的消遣欲,精心籌辦了這次宴會。
宴會在鄄城行宮內舉辦,齊王姜於面南而坐,鄭伯、漢王東向坐,其餘諸王西向坐。酒宴安排在一處清涼臺上,四面合攏的帷幄都卷起來,四方通風,各國陪同的卿大夫們圍著臺子坐好幾圈,臺下是鄭樂府演奏的六佾舞。
酒過三巡,舞姬退散,各國開始搬出了自己的拿手節目,聊以助興,往常幹什麽都磨磨蹭蹭的魯國此時卻破天荒的第一個站出來,命令自己的舞班為新盟主獻上了一支《韶箾》舞曲。
魯地的樂舞非常具有古樸的美感,姜於看過都忍不住誇讚道:“德至矣哉!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
見她正高興,始終坐在魯公身側的康季公便站起來,提樽向齊王祝壽道:
“承蒙盟主厚愛,這一支舞,是為祝願齊魯兩國情誼長存,祈願‘鄄城之盟’固若金湯,也是祝福姜姚兩氏婚約美滿的。”
此話一出,諸位國君的臉色都有些微妙了,姜姚兩氏的婚約……難道是說齊王於與魯國翁主的聯姻?在經歷了那麽多事情之後,這婚約還能做數嗎?魯國現在提這茬是想幹什麽?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齊王於身上,而齊王於神色一變,遲遲沒有去接受那樽酒,不過也沒有開口拒絕。
有些秘事旁的國家可能不了解,但姜於卻了解的很呢。好你個康季公,幾個月前還要殺自己呢,現在卻又擺出親家公的姿態來求姻緣,豈非可笑?
她看向康季公,康季公的表情卻理直氣壯,絲毫沒有不好意思的感覺。
他的理直氣壯是有理由的,魯國已經按照齊國的意志秘密殺掉了小公孫姜勉,這就已經足夠說明魯國的誠意了,一債抵一債,齊國還有什麽理由揪著往事不放呢?
在天下政局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齊王於既然可以前腳和楚國眉來眼去,尋求庇護,後腳又召集諸國聯盟抗楚,那麽為什麽不能和魯國“再續前緣”呢?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姜於又看向坐在肴案之後的魯公,卻是一副低著頭的軟弱模樣,緊張的眼睛都不知該往哪裏放。
似乎是她思考太長時間了,她也確實沒想好該如何回應康季公的話,她不欲當場給出承諾,但也沒盤算好如何回答來做個過渡,歡樂的宴會一時間有些冷卻下來的意思。姜於微微皺了皺眉,如果這時候有第三方幹預一下就好了。
她正這麽想著,耳邊忽然就響起了一道清冽的聲音:“寡人年紀輕,見識少,還是頭一次瞧見,臣子替君王起來祝壽的呢……”
姜於驚訝的朝旁邊看去,說話的是漢王樞。
只見劉樞手執玉杯,一副神色悠然的模樣,語氣似是單純的疑惑,又似是在指出康季公不合臣子之禮,她笑著繼續道:“……可見魯公該是極為愛重康季公吧。”
聽到後一句,魯公趕緊站起來,順著劉樞給他搭好的臺階下來,“這……確如漢王所說,孤之叔父乃魯國肱骨之臣。”
魯公也提酒朝齊王於祝壽道:“所以,這樽酒要共敬盟主,祝願盟主安康。”
齊王於瞧了眼漢王,又瞧瞧魯公,立刻便心領神會,也站起來,笑著飲下了魯公和康季公祝壽的兩樽酒。
她願意喝這酒,就說明沒有一口拒絕康季公提出的問題,但也沒立刻答應下來。具體的決定需要回去之後,慢慢再做商榷。於是魯公與康季公也欣然回到了座位上。
宴會的氣氛又重新熱鬧起來,臺下吹吹打打,臺上觥籌交錯,各國的使團又輪番上演了好幾個節目,就連圍臺而坐的各國大夫們也互相熟絡起來,談成了好幾碼生意。
齊王於於應酬間頻頻觀察著漢王樞的舉動,心中只覺得驚奇萬分,天下人都傳言漢王樞昏聵無智,色厲內荏,可連續兩天接觸下來,她卻覺得不像那麽回事。
這表明漢國王廷的水,可比旁人想象的要深啊。漢王也絕非什麽簡單角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